English
联系我们
网站地图
邮箱



居正: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[1]

文章来源:西青区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9:39:50  【字号:     】  

它有两大最为突出的表现:第一,严厉地禁止百家思想的自由争鸣,消灭思想、学术、文化事业,进而消灭民间社会。

[⑦]吴光:《儒家哲学片论——东方人文道德主义之研究》,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,第58页。认为:仁者道之纪,义者圣之学。

居正: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[1]

他说:天道之大者在阴阳。第五,儒学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。具体到董仲舒的王道内容,是有一个体系的,这是由《春秋》为后王主法说,王者一统说,王道德治说,文质互救说,五德终始和三统三正等相合而成的。是故法之所用易见,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。既有所劝,又有所畏,然后可得而制。

《保位权》也说:圣人之治国也,……务致民令有所好,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,故设赏以劝之。[25]认为礼与法作用的时间不同,功用也不同,礼重于教化,促人向善,防患于未然。一方面又可以看作一种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到质变(新体系的建立)的‘飞跃。

他说:虐行则怨积,德布则功兴。《春秋》贯彻着尊尊亲亲的礼制精神,包含遏止礼崩乐坏,维护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微言大义。文帝虽然很赞成贾谊的意见,但是受制于朝中大臣,没有实施这些措施。然后以六合为家,崤函为宫,一夫作难而七庙堕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仁心不施,而攻守之势异也。

他在《春秋繁露》中系统阐述其政治思想时,则是立,即从建设未来治国理想模式角度考虑时,不得不承认法家思想还是有其合理价值的,要实现王道,是必要有法家的硬的一手的。故《韩诗外传》主要是学术思想,而不是政论。

居正: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[1]

[⑤]事实正是这样,汉初统治者在政策选择上虽然看中的黄老学,但一则儒学在民间一直有很大势力,二则黄老学本身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宽松的环境。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说:读《鵩鸟赋》,同死生,轻去就,又爽然自失矣。高祖刘邦过鲁时,曾与浮丘伯等人相见,浮丘伯直到吕后时去世,终生没有入仕,以研究传播儒学终其一生。[12]君子握道而治,据德而行……虚无寂寞,通动无量。

[36]《春秋繁露·基义》,《董仲舒集》,学苑出版社2003年,第278页。汉景帝时任博士,武帝继位,举贤良文学,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,提出了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政权的意识形态的建议,对汉代采取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思想文化政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。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规则为阳制约阴,阴兼于阳: 凡物必有合。第二,儒学有强烈的政治诉求,一直希望能够发挥其政治作用。

[⑨]告诫汉统治者:要放松对社会的控制,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面,更应实行德政和教化。[⑨]陆贾著,王利器:《新语校注·无为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,第62页。

居正: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[1]

但是,等到建立了统一政权的汉初,儒家的理想主义不得不向现实主义靠拢,儒家的思想学说不得不向政治意识形态倾斜。另一方面,又绝不能夸大这种影响,以为陆贾、贾谊甚至韩婴的思想可以划为黄老派或新道家。

这是对以法家思想为依据的秦的法治实践的完全否定。贾谊沿着荀子的路子,对儒法思想进行了整合,主张礼法并用,德主刑辅。既有所劝,又有所畏,然后可得而制。《考功名》还说:挈名责实,不得虚言,有功则赏,有罪则罚……赏罚用于实,不用于名。但他绝不否认法的作用,而是认为礼法必须结合。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礼之用,和为贵。

例如约法省禁,废除苛法和肉刑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等,本是儒家礼治、德政、仁义王道思想体系中的应有之义。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,经过思想整合,构建了汉代新儒学的思想体系。

②总之,汉初儒学的思想整合董仲舒无疑起了关键作用,汉初儒学的嬗变,在这个时候也基本完成了。这里不用说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分化、更迭,即统一与分裂的循环往复。

他说,政治经验告诉人们,君离不开民,安危取决于民,存亡取决于民,成败取决于民,力量来自于民。据《史记·乐毅传》记载了黄老思想传承的过程:乐臣公善修黄帝、老子之言,显闻于齐,称贤师。

[②]班固:《汉书·外戚传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59年,第3945页。浮邱伯即包邱子,亦即鲍丘,文献所载不同,实为一人。董仲舒对法家的态度有矛盾的现象,如他一方面在《天人三策》的第一次对策时说: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城郭沟池以为固,礼义以为纪。

⑦中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。杨树达说:楚与吴,皆春秋向所目为夷狄者也。

我们还是须回到前面所引用的孔子所说的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那句话,对这段话的解读历来歧义迭见。近代以来,儒家已经被特殊主义化了。

(《论语·八佾》)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,夷狄之国即使有君主,甚至还比不上诸夏之国没有君主。比如:秋,宋公、楚子、陈侯、蔡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会于霍,执宋公以伐宋。

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。这样,也就不能说是对孔子和儒家历史观的完整把握。(20)何休:《春秋公羊传解诂·隐公元年》。所见世泽夷狄进于爵而王者无外,无外为大,是为‘大中国,亦即‘大一统。

与此相关的是,春秋学从变而移的诠释策略,固然使其在战国向秦汉的历史转折中赢得诠释的空间,并成为汉初经学之核心。师在召陵,则曷为再言盟?喜服楚也。

但有一个根本的差别在于公羊三世是一种进化的历史观,而大同、小康则是一种退化的历史观。见氏著《大一统与儒家思想》,47页,中国友谊出版公司,1989年。

阖庐夫差之事,所亲见也。叶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曰:‘近者悦,远者来。

专题推荐


© 1996 - 2019 言之有理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
地址:严柳新寓